聊聊天津的桂顺斋(一)
桂顺斋与玉生香
桂顺斋始建于1924年,玉生香始建于1939 年,这两家都是天津糕点业的老字号,为天津乃至全国的清真糕点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是少数民族企业的杰出代表。说起这两家字号,有四大共同点:一是技术上一脉相承,都做回民清真糕点,二是都从南市摆摊设点起家,三是全都是父业子承,四是全做成了天津老字号,到今天仍长盛不衰。
生在北京,吃在天津,这是对津城点食的褒奖。在赢得赞誉的众多美味中,糕点家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糕点是糕、点、裹、食的总称。糕指软胎的点心,点指带馅的点心,裹指挂糖的点心,食指既不挂糖又不带馅、内外一致的点心。天津食品沿革中这样写道:天津地处九河津要,乃舟车商贾之所萃集,五方人民所杂处之地;随着城市的日渐繁华,逐渐形成小手工业、商业、饮食业的聚集地,从而吸引来了天津附近各县、北京及邻省市大批经营民间小吃的手艺人和行家里手,并由他们带来了具有各地独特风来的小吃食品的制作技术,使天津得以吸收南北各地之精华。
论糕点行业,桂顺斋和玉生香是后起之秀。在1900年前北门外的春德涌、祥德斋利记、
四远香老号、东门的一品香、东南角的恩德昌等,都曾为天津人后,北门外的春德涌、祥德斋利记.北大关的样德亨记都为天津人所熟悉。这时,南市还没开始填洼垫地。
七七事变以后,天津成为日本掠夺财富和生产军需物资的基地,天津的经济由日本人严格控制,糕点原料如面粉、糖油等实行四季配给。配给不能满足需要,使不少中小糕点产业倒闭或改营他业。如四远香兼营红枣业务一品香东号改炒干货,义兴永改磨杂粮。糕点业生意衰败,糕点商人叫苦不选。在行业间有这样的哀叹,一愁原料买不着,二愁糕点卖不了,三愁资本吃光了,在这经济衰落,民不聊生之时,糕点业却有两个崭露头角的回民户,成为行业的佼佼者,这就是至今仍享有盛名的桂顺斋及与桂顺斋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玉生香。
天津的回民小吃店铺是在 20 世纪 20 年代初逐渐形成的。在这以前仅是一些流动摊贩,叫卖自制的有些独特风味的回民食品。桂顺斋创办于 1924年,当时北京附近的通州城内有个卖火烧的店铺叫大顺斋,该店经理刘星泉来到天津后,开始在有软电车上卖集,后来开烟馆,后又干起了本行,在南市买了个门脸经营国民小吃,主要卖糖火烧、墩饽饽、汤圆、杏仁茶、林米饭、八宝第等刘经理正想给买卖起个字号,恰好喜得千斤,起名淑桂,刘经理灵机一动,用桂字加上大顺斋的后两个字,便产生了店铺的字号桂顺斋。
1930 年桂顺斋改做糕点买卖。桂顺斋发展初期,天津经营国民食品的厂店还有恩德昌、至美斋、春德涌、有光堂等、由于缺少资金,规模都不大,而且厂房条件差,设备简随,技术力量薄转品种单一,价格昂贵,不适合普通居民日常食用,桂顺斋也是如此。1934年,桂顺斋从北京聘请了糕点技师马庭香、吕春荣、李文青等,生意有了转机。马庭香16 岁在北京学习糕点制作,此人技术精湛,风格独特,在北京糕点业小有名气。自从马庭香等人来到桂顺斋后,可以说在天津兴起了京式糕点热。他采用香油制作的地道京味回民糕点,蜜活较多,其沙其玛色淡,红头明亮丝子粗,口软而绵,易于消化,成为老少喜爱的品种;自来红月饼每斤四块,外形整齐,美观大方,京味小吃如咸水火烧、马元酥、麻酱烧饼等。北京风味纯郁。成为北京风味糕点专店。马师傅不仅把北京糕点的品种、风味、制作方法引进天津,而且还结合天津小吃有所创新。他制作的京八件、麻圆酥和细八件,深受老百姓欢迎。经过几年的努力,桂顺斋名声渐盛,独占鳌头,成为具有京津风味的名糕点厂家。